广州社科网 搜索 导航
首页 > 正文

立时代之潮头 发思想之先声 积极为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聚力献策

                                    ——在bet365提款多少时间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bet365提款多少时间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bet365提款多少时间第七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这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大会,也是进一步繁荣发展广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动员会。在此,我受bet365提款多少时间第六届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一、第六届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总结

  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下,市社科联紧密团结全市广大社科工作者,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努力开创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新局面,为推动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上水平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引领学习、深入研究,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发挥凝心聚力作用

  1.组织学习、研究和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社科联紧跟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通过组织开展学习座谈会、报告会、研讨会、组织刊发理论文章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发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统一思想、聚集人心的作用。先后举办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广州实践”学术研讨会、“深入学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学术交流会等活动。同时,社科联积极推动所属各学会、研究会结合实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指导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挥了积极作用。

  2.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提供理论支持。组织专家学者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开展研讨活动,推动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是社科联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近七年来,围绕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举办了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群众论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群众论坛等。组织编辑《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读本》,参与编辑出版《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丛书》等。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部署,与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中央新影集团、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拍摄大型纪录片《海上丝路》,举办“广东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学术座谈会”和“海丝文明广泽天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图片巡回展”等活动,组织“中国皇后号”首航广州230周年相关纪念活动,推进波士顿市与广州市签订了《加强友好合作交流备忘录》、马萨诸塞州两院通过法案将2014年8月28日命名为“马萨诸塞州——广东广州日”。

  3.深入开展弘扬时代精神的主题活动。配合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纪念活动,先后举办广州市纪念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黄埔军校》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座谈会等活动。组织专家学者举办报告会、撰写研究文章、出版纪念文集等,推动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研究和相关学科建设发展。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习宣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夯实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二)整合力量、深入实践,推动社科理论界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

  1.书记市长圈题招标课题研究成果突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社科联的重要职责。社科联积极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开展课题研究,决策咨询,推动应用对策研究不断深入。近七年来,与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共同举办完成7次书记市长圈题招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的活动。社科研究课题招标活动已成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品牌。社科研究招标课题成果“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广州世界文化名城研究”、“培育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策研究”、“新常态下促进广州经济提质增效研究”等呈送给市委市政府领导,获得肯定性批示。

  2.社科规划课题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社科规划课题始终把广州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同时,兼顾和扶持基础理论研究,推出一批既有理论深度又有较强的对策性,能够代表广州社科研究高端水平的成果。近七年来,社科规划课题立项1100多项(含共建课题600多项),资助经费2000多万元。社科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获得省市领导批示200多批次。《广州市政府网络问政策略研究报告》、《加快推进广州城乡一体化研究》等一批应用研究成果被批转至有关部门作为决策参考。一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获得省市优秀成果奖。

  3.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引领效应凸显。着力加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以基地为载体和平台,凝聚和培养社科人才队伍,积极服务广州的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市社科院等16个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建了30个重点研究基地,每年资助经费600万元,围绕广州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攻关研究,提升整体科研水平和服务重大决策的能力,产出一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培育扶持、服务引导,推动社科类社会组织发展壮大

  1.着眼体系完善,培育发展基础性和枢纽型社科类社会组织。学会管理与服务是社科联工作的主要抓手。目前,市社科联所属学会86个,拥有会员近10万人。我会指导社科类社会组织依法成立、登记和变更,按期开展年检和建章立制工作,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同时着力抓好基础性学会建设,成立了广州政治学会、市哲学学会、市心理学会、市经济学会等。推进广州市现代经营管理协会、市创意经济促进会等建成枢纽型社会组织,并在这两个学会建立党的组织,促进学会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2.着眼能力提升,推动学会工作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依法管理、业务指导和服务引导相结合,推动学会工作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制定实施了《广州市社会科学社会组织评估实施办法》、《bet365提款多少时间优秀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评选办法》,以量化社会科学评价指标来规范社科类社会组织运作,增强社科类社会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组织社科类社会组织紧密围绕广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做好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和出版项目的立项工作。近七年来,资助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0多项,资助社会科学出版项目30多项,资助经费共400多万元。资助学会学术活动100多项,共资助经费200多万元。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会、市创意经济促进会、市社会工作学会、市公共安全管理学会、市税务学会、市地方税收研究会、市语言文学学会、市地方志学会、市党的建设学会、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市青年研究会、市文博学会、市图书馆学会、市社会学人类学学会、市孝道文化研究会、广州物业管理研究会等每年积极组织召开工作会议和有关学术研讨会,工作突出,成绩斐然。

  3.着眼学术创新,扎实开展各类社科学术活动。坚持组织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论坛活动、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既为建设幸福广州服务,又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与暨南大学和南方日报社联合创办“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每月一期,邀请学界、政界和企业界代表共同参与,围绕广州改革发展热点难点话题建言献策。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创办“城市观察”圆桌会议,聚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力量和智慧资源,观察、研究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组织开展了“中国当代都市问题研究研讨会”、“中国养老产业现状及发展研讨会”等,加强学术交流研讨,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四)立法保障、拓展平台,推动社科普及工作跨越发展

  1.夯实制度基础,社会科学普及立法批准施行。社科普及立法是保障社科普及事业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多年来,我们积极配合《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修订工作,成功推动了社科普及纳入条例修订工作中。《条例》明确把关于社科普及对政府和社科联职责、社科普及基地认定、社科普及专家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等进行了具体规定。2016年3月1日起,新的《广州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付诸施行。

  2.创新形式载体,社科普及利民惠民。社科普及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每年举办公益科普讲座200多场,听众达到3万人次。充分借助“羊城学堂”学习园地,不断打造社科普及品牌。办好“走向理论自信——中国梦暨广州市人文社科30年成就展”,向广大社会公众传播社科知识。大力提升社科普及平台质量,建立“广州社科普及”微信公众号、“广州社科普及”新浪微博,以科普新形式适应信息新媒体时代。编辑出版了《市民安全及紧急应对手册》、《广州市民绿色新生活手册》等社科普及书籍,与广州日报等媒体合作开辟“高端访谈”、“文化长廊”、“全球思想家”栏目,参与组织“书香羊城”有奖读书征文活动。

  3.搭建科普基地,社科普及工作体系初步形成。加强与全市各级图书馆的合作,建立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健全社科普及工作的立体网络,推动图书馆的社科普及工作上新台阶。13个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以图书馆为依托,充分利用自身的场馆优势、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现代化设备,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开展科普讲座,向广大社会公众传播社科知识。

  (五)完善机制、培养人才,推动社科研究多出精品力作

  1.社科人才培养取得新成绩。人才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关键。社科规划办组织开展了2008—2009年度、2010—2011年度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优秀人才奖评奖工作。评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8项,优秀社会科学家2名,优秀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14名。实施“羊城青年学人”计划,鼓励40岁以下的社科工作者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和决策咨询研究;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编辑出版《羊城学术文库》系列12部专著,为中青年社科人才成长创造更多条件。

  2.社科工作者平台建设初见成效。以《城市观察》杂志为依托,在国内外30多个中心城市建立了特邀观察员和研究员队伍,构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研究智库。加强社科联各项基础建设,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以社科联网、社科规划网和城市观察网于一体,集项目申报、网上科普、社会组织网站群、社科信息数据库等多个应用系统为一体的大社科网络。

  3.机关建设不断加强。切实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通过开展“机关服务品牌”创建工作、学法普法工作、纪律教育月活动等,不断提升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强化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行政管理工作,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各位委员,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市社科联工作实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绩和进步,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委宣传部指导的结果,更是全市社科界和广大哲学社科工作者不懈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社科联第六届委员会,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社科联工作发展的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各有关方面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为繁荣发展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付出艰辛努力的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与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和要求还不太相称;广州新型智库建设和咨询决策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广州发展的要求,领军人物欠缺,原创性的精品力作欠缺;社科类社会组织服务和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有待进一步创新提高等。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工作经验与体会

  市社科联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全市社科事业不断开拓创新,在强化理论武装工作、深化应用决策研究、推动学术研讨交流、广泛开展社科普及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社科工作的地位明显提高,社科工作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回顾近七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

  第一,高举伟大旗帜,坚定政治方向,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遵循。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是社科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遵循。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个灵魂,深入学习钻研党的科学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在积极推进文化思想引领上做出新的贡献。

  第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发展大局,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社科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我们要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既着眼未来发展,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又坚持问题导向,努力探寻重点难点破解之策,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发挥重要的智库作用。

  第三,发挥联合优势,汇聚资源力量,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市社科联的特点在于“联”与“合”,优势也在于“联”与“合”,内外联合,上下联动,才能形成整体合力和优势。社科联要加强与党政机关研究部门、高校、党校、科研机构和学会、协会等社科五路大军的联系,整合广州地区的社科学术资源特别是各类创新要素与创新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合力共赢的“大社科”工作格局,不断提升社科联工作水平。

  第四,加强党的领导,抓好队伍建设,是社科事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党委政府要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全市哲学社科工作者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协作,勇于创新,辛勤耕耘,谱写广州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新的篇章。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任务

  今后五年,市社科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工作部署,担负好“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树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光荣使命,发挥社科联“联”的优势与“合”的功能,整合广州地区党政部门、高校、党校、研究机构和社会组织资源,发展与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称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着力在理论引领、决策咨询、学科建设、学会工作、成果转化、社科普及、人才培养、基层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出成果,为我市“十三五”时期加快改革创新发展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撑。

  (一)牢固树立“三种意识”,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1.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始终坚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引领全市哲学社科工作者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认真开展深度研读、科学阐释、宣传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强化价值引领,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凝聚社会思想共识。动员和组织更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以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的方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2.牢固树立阵地意识,确保主流思想和舆论占领社科阵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文件精神,切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增强政治责任感。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牢牢把握社会科学阵地,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宣传阵地、学术团体和研究机构的管理,加强对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出版物的管理,确保主流思想和舆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3.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引领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让自己的研究深植于广州改革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总结、发现和提炼超大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和治理的新规律和新理论,形成具有广州特色、可供兄弟城市借鉴的创新理论系统。动员和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理论宣讲和社科普及工作,科学回答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想理论困惑,充分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积极作用。

  (二)完善“三大平台”,着力培育社科学术高地

  1.完善社科规划平台,发挥引领引导作用。强化书记市长圈题招标课题的引领作用,与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合作,紧扣广州市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书记市长圈题招标活动,组织动员社科精英力量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提供高质量的智库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强化社科规划课题的导向作用,以广州改革创新发展中的战略性、现实性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重大研究项目和重点研究工程的组织力度,切实做好课题规划和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社科研究水平。强化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集成优势,加大对3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扶持和管理力度,在巩固和提升各基地学科优势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协同攻关,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智库研究平台,多出快出高质量的思想产品。

  2.完善学会工作平台,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加强与市社会组织管理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协助做好学会年检工作和业务指导,进一步提高学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及时性,不断完善分片管理、分类指导的工作手段,大力推进学会调研活动,取得一批优秀调研成果。建立健全市社科联所属学会组织重大活动报告制度、网站管理制度和刊物管理制度等,引导并促进社科类社会组织规范运行、严格自律、健康发展。以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为契机推进品牌学会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基础性和枢纽型学会组织,大力发展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学会组织。结合各区发展实际,建立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学会。实施提升学会服务能力计划,进一步提升学会建言咨政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力争打造一批社会信誉好、发展能力强、学术水平高、服务成效显著、内部管理规范的示范性学会。

  3.完善社科普及平台,提升理论惠民能力。全面推进社科普及基地建设,逐步建立覆盖全市城乡、惠及基层群众的社科普及网络。创新社科普及形式和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科普及公益活动,讲好广州故事,传播广州历史文化,不断丰富市民的精神家园。丰富“羊城学堂”系列活动,大力办好“羊城学术菁英”、“羊城少年学堂”、“广府新语”系列科普讲座和“开卷广州”市民阅读活动。编辑出版系列科普读物,不断提升公众人文社科素养。继续组织推进《广州大典》与广州历史文化研究,组织编纂《广州大典概要》和《广州大典书志》,开展广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对外交流合作,增强广州城市文化影响力。

  (三)做强“三大品牌”,着力提升广州学术影响

  1.做强“广州新观察”和“城市观察”学术品牌。与暨南大学和南方日报社联合办好每月一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聚焦广州改革创新发展难题,邀请学界、政界和企业界精英共同参与,当好咨政建言、启迪民智的“广州大脑”。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联合办好“城市观察”学术圆桌会议,以《城市观察》杂志为依托,聚集海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研讨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逐步形成城市发展公共智库,力争把《城市观察》杂志办成以城市研究为主的国内社科综合类知名期刊。

  2.做强“广州社会科学学术与科普活动季”品牌。与广州地区高校、党校、科研机构、社科学术团体、重点研究基地、知名媒体等加强合作,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民生热点,精心策划组织系列学术交流研讨和科普活动,办好年度“广州社会科学学术与科普活动季”,使之在学界和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办好“广州社科普及”微信公众号,充分利用各类微博、微信、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增强科普宣传的及时性、互动性、开放性。

  3.做强《羊城学术文库》品牌。加强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每年通过广州地区专家学者申报和专家评审程序,汇聚年度学术精品,每年编辑出版10部左右优秀社科学术著作,努力打造《羊城学术文库》品牌。创新思路,加强统筹,精心编辑出版《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选编》。通过这两个系列的出版,力争成为展示广州地区年度科研成就、促进学术成果交流转化、引领指导社科研究的重要平台。

  (四)优化“三大机制”,着力增强社会科学服务能力

  1.优化决策咨询和服务机制。加强广州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以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依托,逐步形成具有广州特色、优势明显的新型专业智库,不断推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政策建议和智库产品。发挥社科联联系广泛的优势,建立广州社科智库信息中心,重点建设专家库、问题库、成果库,努力成为领导关心、社会关注、学界离不开的信息库。加强与高校、企业和党政机关等的联系与互动,形成健全的决策咨询机制,立足广州、研究广州、服务广州。

  2.优化社科管理和评价机制。深化社科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社科管理制度,提高社科管理水平。探索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形成以课题为纽带,打破单位、部门、地区间局限的多学科协同攻关。按照客观、公正和有利于理论创新及成果应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社科成果评价和激励机制,重奖有重大应用价值、学术价值的精品。通过建立健全以成果和质量为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和切合实际的科研管理机制,进一步保护和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科研积极性。

  3.优化社科成果宣传和转化机制。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实质上是社会科学理论的实践化。进一步加强社科规划管理工作,推行社会科学成果发布制度和活动,完善《广州社科成果要报》和《城市智库内参》编发和报送机制,加强社科成果的展示、宣传和转化应用,不断提高社科成果的批示率、转化率、贡献率。加强与《中国社会科学》报等知名学术报刊、出版机构的合作,加大对我市社科成果的宣传、推介力度,推动广州社科工作走出去。

  (五)培育“三支队伍”,着力锻造高水平社科人才

  1.培育中青年社科研究队伍。大力弘扬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力争把广州地区学术能力卓越、眼界宽广、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科学各学科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凝聚起来。完善“羊城青年学人”扶持计划,动员和组织广州地区广大中青年社科工作者,积极开展基础理论和决策咨询研究,大力推动理论创新。组织开展社科研究骨干培训,为全市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2.培育学会工作骨干队伍。学会工作骨干队伍是开展学会活动的中坚力量,是学会联系广大会员的桥梁与纽带。加强对学会、研究会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负责人的学习培训,开展经常性的理论辅导、业务交流和学术活动,提高其政策法规水平,增强政治定力和业务能力,保障社团工作的正确方向,提升引领社团工作发展能力。

  3.培育社科普及人才和志愿者队伍。社会科学普及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科普及志愿者在提升公众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科学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基层科普人才培养、科普志愿者队伍壮大及科普专门人才培养三方面着手,注重从社会各界、各群体中发现人才,善于用好各学科门类、各专业、各层次人才,进一步培育、壮大和巩固社科普及人才队伍,努力打造一支服务、奉献、创新、高效的社科普及志愿者队伍,更大力度地推进社科普及工作创新发展。

  (六)推进“三大建设”,夯实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基础

  1.推进社科联组织建设。切实加强社科联机关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社科联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社科联组织协调、联系各方、整合资源、构筑平台的作用,更好地为党委政府、为社科界、为人民群众服务。加强基层社科联组织建设,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争取各有关部门和各区大力支持,推进各区设置社会科学相关机构。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各区社科组织和学会参与全市重大学术和科普活动及课题研究,推进基层社科理论建设。

  2.推进市社科普及基地建设。抓好社科普及基地是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科普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开展社科普及工作的有效手段。进一步加强社科普及基地建设,发挥社科普及基地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拓展社科普及工作网络,扩大社科普及基地规模。积极推进市社科普及基地结合各自专业特色,深入学校、社区、农村、企业开展各种科普活动,促进全市社科普及工作上新台阶。

  3.推进网络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加大对社科工作的经费投入,完善社科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保障。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网上申报平台和成果库、专家库等数据库,全面提升社科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强广州社科网、各基地各学会网站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政策宣传、学术传播和理论普及中的重要作用。利用“互联网+”社会科学,推进社科普及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各位代表,同志们,随着第七次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担负新使命,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团结奋进,为谋划和绘就我市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新蓝图,为推动广州工作全面上水平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