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科网 搜索 导航

广州新观察第27期:“‘互联网+春节’:让年俗更具时代感”学术圆桌会议

  3月23日上午,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社联合主办的第27期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在暨南大学召开,本次学术圆桌会议的主题是“‘互联网+春节’:让年俗更具时代感”。
  圆桌会议会场
   本次会议上半节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主持,下半节由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谭晓红主持。越秀区委书记王焕清、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文学院院长徐南铁、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费勇教授、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冰教授,拙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田延友董事长等六位来自政府、高校和业界的嘉宾围绕主题作了演讲。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教授,市社科联、暨南大学、越秀区委、越秀区文广新局等单位相关干部出席会议。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文学院等30名硕士研究生与会旁听。
越秀区委书记王焕清发言
  王焕清书记首先发表了题为“广府庙会、西湖花市的发展与演绎”的演讲。他指出,越秀区作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广府文化资源荟萃的优势,着力推动广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春节传统民俗活动为依托,成功打造了“广府庙会”这个新的年俗文化品牌,进一步擦亮了“西湖花市”这个百年年俗文化品牌。目前“广府庙会”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被纳入“广州过年、花城看花”的系列活动,逐渐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活动品牌。越秀区通过塑造与保护花市品牌、传承岭南历史文化、挖掘花市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创新活动,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优秀年俗文化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启示。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馆文学院院长徐南铁发言
  徐南铁院长以“节庆:时代文化精神的展示”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他表示,节日是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社会活动,节庆的产生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现象,节庆是认同的标志和联系的纽带。只有能够激发群众的快乐,节日才真正有生命力。政治话语当先的时代,春节的年味被淡化。转入到经济时代,民俗借助经济发展的时机重新登上社会舞台,但周到的服务令节日和交往越来越简单。当下,需要我们举行更多的社会活动来吸引年轻人,才能够将过年带回到欢乐的气氛中。
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发言
  宋俊华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春节的意义嬗变与品牌塑造”。他在演讲开始向大家提出了问题:春节究竟对我们何为最重要,意味着什么?春节的核心思想,从表象来说是追求美好生活,从内在来看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智慧。春节意义的嬗变,既体现为本体意义的嬗变,也体现为符号意义的嬗变,还体现为本体和符号意义的互变。但春节的“变”是创造性转变与创新性发展,“不变”是持有中华文化立场。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要将中国文化真正的思想、真正的智慧传播出去,就是要讲好故事、凝练普遍性、提炼统一性并且创新宣传方式,用中华文化的立场、中华春节的特质、独有的形象符号往外宣传。
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费勇教授发言
  费勇教授带来了题为《作为生活方式的过年:符号与意义》的主题演讲。他认为过年是最具有中国人集体记忆、最能够集中体现我们的衣食住行、价值观、家庭观与人际关系理念。从符号学角度来说,最能够代表中国的符号就是过年,这个符号的转换,意味着现代和传统的冲突与调和。就文化产业的角度而言,过年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文化符号,特别能够落地且被赋予文化标签,是创意产业包括政府的文化宣传取之不竭的资源,所以春节年俗是我们现在弘扬传统文化一个最佳的途径。
 
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冰教授发言
  江冰教授从“移民城市:复杂乡愁与文化冲击”角度提出了自己对春节年俗的观察和思考。他认为中华文化的特点就是有多元的形象、有多元的定位。过年在每一个人身上最多的表现就是乡愁,而且这种乡愁的状态非常复杂,对于不同群体而言是不同的。而城市阻隔构成不同文化空间,尽管广州是一座具有平民气质的城市,实际上有城市就有地域歧视。社会焦虑也伴随着乡愁,大城市的都市生活紧张和生存压力会进一步触发了乡愁,而这些新的思考和新的研究视角都和春节年俗关系密切。
拙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田延友董事长发言
  作为企业界代表的田延友董事长则以“广州年的国际范儿”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指出当过多强调广府文化深厚沉淀和丰沛内容时,其实忽略了它的链接能力。他希望用新媒体的方式,结合互联网的平台和工具,能够尽量实现国际化的内容打造和形象传播。他用“悦传统越中国”来表达自己的期望,关键点是如何能够在传统的年、春节的氛围和平台上找到快乐,同时又能够链接世界、超越中国原有的模式。他觉得应该更多地使用反传统的、线上的、年轻人最喜欢的方式,做一个国际化的活动,将现有的平台、现有的春节相关文化产业和文化项目作相应的链接和延展。
  最后,曾伟玉主席作了会议总结。她指出,春节是最中国化的符号,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最终极的生活体现和乡愁的大爆发。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包容多元、多姿多彩,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春节的本体意义和符号意义发生怎样的嬗变,我们相信过年作为最重要的节庆会一直传承下去。在互联网+时代,春节是否需要专门的设计、统一的符号,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但是,不管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过年,我们过的永远是中国年,我们的心永远是中国心。(学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