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科网 搜索 导航

第五届“城市观察”圆桌会议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

      12月22日,由广州市社科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城市观察》杂志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承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第五届“城市观察”圆桌会议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行政楼国际会议厅举行。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教授,山东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范爱军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教授,暨南大学特区与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教授,深圳大学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讲座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黄起海教授,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丘杉研究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魏作磊教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韦东庆先生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表了主旨演讲;随后,优秀征文作者进行了交流互动,并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贸探索》编辑部主编肖鹞飞教授点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隋广军教授,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广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刘伯饶,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谭晓红等有关部门领导、省市有关高校代表、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代表、主办方代表等80余人出席了会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隋广军和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代表主办方致辞,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谭晓红主持上午议程并对全天会议进行总结,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张昱教授和申明浩教授先后主持下午议程。


会议现场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指导和引领粤港澳深度融合发展,并参与全球竞争,为中国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本次圆桌会议通过深入研讨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对接机制与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和创新合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构建等重大问题,旨在搭建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学术交流与决策咨询平台,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发挥决策咨询作用。

 

广州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曾伟玉致辞

      曾伟玉主席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圆桌会议主题的确定主要基于三方面的考虑:一是从国家层面看,“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抓手;从区域层面看,粤港澳大湾区是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和门户枢纽;从广州自身发展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广州应该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的引领作用。因此,广州在后财富时代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放大《财富》全球论坛效应,以全球化视野配置资产和资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融入国际一流城市网络,是广州发展面临的重大实践课题,迫切需要社科理论界提供智力支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隋广军致辞

      隋广军书记在致辞中提到,“城市观察”圆桌会议自创办以来,每届的主题都紧扣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亟待研究、亟待出思路的重大课题展开研讨,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刚刚召开的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之一,也提出了很多亟需我们研究和回答的热点问题。如何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以及重塑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创新治理模式和治理机制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才流更加自由畅通,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规避风险、改进投资方式等议题,都需要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发声、出谋划策。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贸学院院长黄建忠教授演讲

      会上,黄建忠教授总结了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相关经验,提出高标准、高规格地建设上海自由贸易港,发挥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使之成为在全球经济低迷形势下带动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亚太经贸发展的“能极”,建成“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和先锋;要坚持区港一体化,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打造经济结构多元化、功能复合的自由贸易港和中国长三角地区及长江领域的重要海上门户;要发展服务港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如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与金融商贸配套服务,促进适港产业的聚集;要推进区域港口战略合作,促进上海自由港与重庆、武汉、南京等区域性枢纽港更好地联动;要推进自由贸易港的金融创新、政府管理和法律法规建设。


山东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所长范爱军教授演讲
 
      范爱军教授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如解决产能过剩,把握区域经济合作主导权,寻找新常态背景下的新经济增长点,解决油气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等。以此背景下的“鲁日韩”合作为例,分析山东可作为中日韩经贸合作中的先行“实验区”和先导区,发挥自身优势,优先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进而推动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的全面展开,最终形成有序竞争、合作多赢的局面,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带来有益启示。


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持平教授演讲

      袁持平教授分别以南沙、前海、横琴三个地区为例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制度创新,其中南沙的制度创新,应通过进一步放开投资贸易政策形成自由、高效的投资贸易制度,争取更优惠的人才配套措施形成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优质的港澳教育服务形成国际、开放的教育培养理念,以“邮轮母港综合体”打造休闲、高端的特色旅游环境,以“免税购物中心”打造优美、便利的舒适居住环境,建成宜商、宜业、宜学、宜游、宜居的南沙湾港澳优质生活示范区。


暨南大学特区与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钟韵副教授演讲

      钟韵副教授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比较优势,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三大湾区相比,在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经济实力、区域内城市间的联系、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合作制度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构建跨境合作的实施机制,在宏观层面应由中央政府牵头构建具备“定规则、管实务、听建议、监运作”等多种职能的大湾区跨境协商管治机制;在中观层面要继续保留粤港和粤澳联席会议下原设的专责小组,促进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在微观层面要促进三地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密切合作,如在人力资源合作方面规范三地各类执业考试和资格认证等问题,发挥好构建节点城市间相互联系的重要载体作用。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教授演讲

      申明浩教授则研究了粤港澳大湾区对“一带一路”的支撑作用,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功能定位上是中国的开放前沿和产业高地,拥有香港、澳门两个自由港和深圳、珠海两个特区及规模最大、数量众多的开放平台;广东是“走出去”的产能聚集地和供应链集结地,产业集群达300多个,大多占据行业领导地位,而且制造业具有全局性竞争力。不过,广东的服务能力仍需大幅度提升,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开放来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互联与支撑方面,要发挥香港是我国境外投资第一目的地的作用,开展离岸贸易提升全球运营能力;要通过“交通+居住+产业+科技+金融”的互联互通,推动多维要素空间重塑,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的一个重要枢纽。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教授演讲

      杨沐教授提出要以共建科技创新高地为突破口,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线路图上,近期目标是全面推进广深创新走廊建设,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第一道坚挺的创新脊梁;中期目标是推动珠江东岸与西岸创新联动一体化,打造环珠江口科技创新环带;远期目标是以环珠江口科技创新环带进一步吸纳其他珠三角城市,打造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湾区创新生态群落。在具体措施上,一是聚焦湾区一体化,强调坚持穗深港三极引领的协同创新模式;二是聚焦政产学研一体化,全面建立起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三是聚焦重大科技前瞻布局,统筹建立一批匹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国家实验室;四是聚焦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五是聚焦引才用才育才机制,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六是聚焦人才市场统一化,加快推进港澳居民在内地全面享有国民待遇改革步伐。


深圳大学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教授演讲

      袁易明教授着重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构建以下四个条件:一体化条件,保证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实现政策与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创新条件,如纽约的商业模式创新、旧金山的技术创新、东京的产业创新等;开放条件,确保高度的国际化,建设开放型的制度与市场;文化条件,强调文化要有包容性、多元化。同时要克服四个问题:一是粤港澳湾区建设中的一体化条件与二元体制问题;二是珠三角经济区内部城市间体制与市场的分割问题;三是城市政府的独立运行与相互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构建问题;四是迈进产业创新与技术创新国际第一梯队的制度约束问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云山讲座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中国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黄起海教授演讲

      黄起海教授则从微观层面关注了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大学创新的作用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合英国一些大学做法以及无锡和苏州的人才政策案例,提出大学要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来影响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城市要构建大学科研要素和企业需求协同对接的机制和途径,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创新成果。


广东省社科院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丘杉研究员演讲

      丘杉研究员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超级互联版图,在发展路径上有四个维度:一是建设大城市群,要以内部行政边界模糊化,推动连片发展,打造无城界阻碍的超级城市群;二是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要以“互联互通”为基本原则和方向,促进珠三角和港澳的共同发展;三是输送国际发展动能,要将更多的国家发展理念、发展空间输送给香港,促进其繁荣稳定;四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与沿线国家和重要城市的无缝连接,打造总部功能,成为“一带一路”重要门户枢纽。在新趋势下,自贸区要发展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等业务、健全金融法律制度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聚集跨国金融机构人才,担负起铆焊全球互联网络的使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魏作磊教授演讲

      魏作磊教授对比研究了国际化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认为目前大湾区经济的主体是服务经济,核心是知识、信息、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建议广州:一是将产业布局重点应放在服务业,尤其是产业链两端的生产服务业,提前卡位抢占产业链制高点;二是支持本土企业内生成长,通过促进本土制造业服务化提升产业能级;三是发挥教育培训、研发设计以及各类专业服务基础夯实的优势,通过政府牵线、行业协会组织、龙头企业整合带动等多种途径疏通广州服务与珠三角制造业之间的阻塞,提升广州服务地位;四是优化公共服务环境,营造吸引优秀人才的外部环境,以优良的创业创新环境汇集全球优秀人才。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行政总监韦东庆先生演讲

      韦东庆副书记以港珠澳大桥为例,指出港珠澳大桥是桥、岛、隧道的组合,是国家的一张新名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统一的市场与独立的关税区方面实现融合是其发展重点之一;在“一国两制三法域”方面要保持文化多元;此外,要通过城市路网规划、城际间交通连接、新区开发来实现城市之间的融通与对接,要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力量来推动进一步深化改革。


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谭晓红对会议进行总结

      广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谭晓红在会议总结中,用“创新”“互联”“制度”“启示”四个关键词概括和提炼了专家学者的演讲内容,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注重开放创新、加强互联互通、完善相关制度并从国际湾区建设和国内区域经济合作中得到有益启示。立足广州、放眼全球,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当中都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要更好发挥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作用,积极探索与香港、澳门的融合发展模式,为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更多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