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主持人:谈锦钊
一 广州城乡发展的差距
1、农业固定资产投入严重短缺
在上世纪80年代始,城乡差距明显拉大,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度下降。2006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只有0.7亿元,比2001年同指标分别减少0.88亿元;同期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只有0.04%,比2001年的0.17%少。2001-2006年6年中,全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12%,造成农村基础设施短缺。据调查,全市农村29.7%的村没有环卫措施,63.5%4的村没有排污处理系统,63.5%的村没有绿化林带。在“九五”、“十五”计划期间,重点投入重化工业和中心城区建设,对农村投入明显减少。2001―2006年,广州财政支农支出比重总体上趋于下降。
表1 最近五年广州财政支农支出所占比重
年 份 | 支农支出所占比重(%) |
2001 | 1.86 |
2002 | 1.88 |
2003 | 2.21 |
2004 | 1.44 |
2005 | 1.35 |
2006 | 1.31 |
来源:据当年《广州市统计年鉴》整理
自2000年起,广州市对农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减少,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由1990年的1.57%降到2006年的0.1%,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比重也由1990年的2.51%降到2005年的0.54%。 (见下表)
表2 广州市支农投资情况 单位:万元
项 目 | 1990 | 1995 | 2000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全社会一产固定资产投资额 | 14268 | 42433 | 66584 | 24625 | 14657 | 30084 | 9816 | 9817 |
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 | 1.57 | 0.69 | 0.72 | 0.24 | 0.12 | 0.22 | 0.1 | 0.1 |
农业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投资额投资额 | 983 | 1936 | 9162 | 4005 | 5426 | 23114 | 9259 | 2811 |
占一产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 | 6.89 | 4.56 | 13.76 | 16.26 | 37.02 | 76.83 | 94.33 | 28.6 |
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比重(%) | 2.51 | 1.89 | 0.998 | 0.68 | 0.56 | 0.61 | 0.54 | |
来源:据《广州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农民收入增长减慢
广州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由2006年的2.55∶1扩大到2007年的2.6∶1,最高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与最低收入家庭人均纯收入比为4.8∶1。2006年农民恩格尔系数42.6,相比2001年恩格尔系数仅降低1.17%,同期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下降3%。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大于收入差距,2006年人均消费性支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比例为27.1:1,大于收入差距19个百分点。
表3 2000-2007年 广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变化情况
年 份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3967 | 14694 | 13380 | 15003 | 16884 | 18287 | 19851 | 22394 |
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元) | 6096 | 6446 | 6857 | 6130 | 6625 | 7080 | 7788 | 8613 |
城乡绝对差距(元) | 7871 | 8248 | 6523 | 8873 | 10259 | 11207 | 12063 | 13781 |
城乡相对差距(%) | 1.77 | 2.28 | 1.95 | 2.45 | 2.55 | 2.58 | 2.55 | 2.6 |
| | | | | | | | | |
数据来源:广州市统计年鉴、广州市农业信息网
2006年末,全市登记农村住户人口316.59万人,其中常住户人口233.57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73.78%。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一是农村劳动力年龄偏大, 41-50岁占26.5%,50岁以上占37.6%,两者共64.1%。;二是文化水平偏低,初中文化程度占58.2%;三是从业人员集中第一、二产业,技术构成水平低,第一产业占31.1%,二产占43.8%,三产占5.1%。
表4 主要年份广州市农业(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及构成比例
年份 | 一产从业人数(人) | 一产从业人员比重 | 年份 | 一产从业人数(人) | 一产从业人员比重 |
1978 | 1165987 | 43.69 | 2001 | 969793 | 19.28 |
1980 | 1106432 | 40.23 | 2002 | 949624 | 18.73 |
1985 | 979869 | 31.26 | 2003 | 968819 | 18.40 |
1990 | 963548 | 28.24 | 2004 | 901318 | 16.67 |
1995 | 924969 | 22.68 | 2005 | 869141 | 15.13 |
2000 | 956596 | 19.27 | 2006 | 844529 | 13.87 |
资料来源:广州市统计年鉴
3、农业经济薄弱,地位不牢固
广州农业份额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呈下降趋势。2001-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3.99%,但农业仅为4.41%。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 1.1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1.59%。分布在农业经营单位中占38.18%,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6.36%、17.27%和76.36%。农业比重增加值在广州市GDP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后的8.05%降至2006年2.39%;从1990年至2006年,每一年的农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都显著低于第二、三产业。
4、乡镇企业数目剧减,集体经济地位下降
2006年与2001 相比,广州乡镇企业个数减少30.46%,从业人员数减少9.26%,营业收入减少5.86%,企业利润减少29.6%(2006年与2002年比),实交国家税金反而增加9.18%。全市1164个村,2006年末村集体资产负债率为26.9%,当年负债112526万元,占当年村集体收入的35%,三分之一的收入要用来偿还债务。
5、社会文化教育水平差距大,设施利用率不高
6、城乡人口分布失衡。广州全市平均人口密度1023人/平方公里,人口过度集中在城区,按户籍人口计算,2006年城市十区51.7%的土地面积居住了82.2%的人口,密度高达1627人/平方公里,其中越秀区以0.45%土地面积容纳15.14%的人口,每平方公里容纳3.4万人。从化、增城两个县级市拥有48.3%土地面积,居住了17.8%的人口,人口密度仅377人/平方公里。
二、广州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制度分析
1、农村土地制度存在问题,农民留用土地“落不了地”。
2、征地制度存在先天缺陷。
3、土地流转太慢。
4、金融制度形成从农村抽血的机制。
5、户籍制度不利城市化。
6、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失效
7、工业转移中污染转移形成对农村的致命伤害
8、农民利益代表缺失。
9、长期偏向城市、工业的生产要素分配制度等。
三、抓住重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1、建立激励机制,增加农民收入
(1)将农民收入提高到与城市居民相当水平。
(2)以增加财产性收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点。
(3)鼓励农民建设服务性物业,建设乡村度假、养老院。
(4)瞄准城乡协调发展突破口,实现跨越式发展。
2、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1)实现从第一产业进入第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温家宝总理指出:“要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加快构建和完善包括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和生活服务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金融业,是解决农民发展经济的“瓶颈”。
(2)发展适合现代化需要的农村房地产业。
(3)建立支持农村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4)增加农民之间的相互交流。
3、降低农村以及农民负担
(1)增加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
(2)降低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向消费者的收费水平。
(3)减少农村规划费用。在统一的城乡规划中确定村发展定位和空间规划。
(4)广泛调动城市专业人才下乡。
4、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与历史文化发掘利用
(1)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发掘与利用。提升农村历史文化中促进团结、鼓励进步的文化传统。
(2)重视宗族文化对建设村治新秩序的作用。
四、 思路与对策建议
(一)总体目标
破除造成城乡分隔的二元化制度和思想障碍,抓住“生态优先 民生为重” 两个原则,促进产业和人口双转变,推动“四集”:农村土地集中经营,产业集群发展,乡镇集聚建设,社会集约管理,着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努力使农村居民生有善养、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疾有良医、老有保障、住有安居、行有公交、游有益友。重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适宜创业、适宜居住的条件,促进城市产业与人口向农村合理、有序转移。
(二)主要思路
思路一:变革农村管理制度,优化与扩大土地经营。开拓农业合作地域,实施农业异地开发,通过合作、租赁、连锁经营等,将本地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向市外扩散,增加农产品产出,打出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
思路二:以现代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统领城乡协调发展。城市管理全方位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区域分工。加快中心镇吸引市区人口和农民入住的吸引力。
思路三:以现代管理思维和工具支持农村科学发展。以城乡统筹发展引领空间布局调整规划,以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建立农村循环经济。
思路四:建立健全的财务监管、公共服务制度,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重新认识和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问题。
思路五:以现代服务业主突破口,建设和谐、协调的新农村。将农业与服务业结合起来,搞活农村经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加强城乡流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服务业富民。
思路六:开拓增加农民收入途径,树立合理消费的新观念。培育农民良好的消费习惯。增加文化、信息等消费,改变农村迷信、落后的陈规陋习。
(三)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重农强农原则。
2.坚持制度改革原则。
3.城乡区域统筹原则。
4.生态优先原则。
5.讲求最佳效益的投入产出原则。
6.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原则。
(四)对策措施
1、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以商活农,全民支农,管理部门职能向农村延伸。
(1)组建强有力的全市农村建设领导机构。外地已有成功经验。
(2)组建多个支农志愿队伍。组织农业技师、企业管理、规划、设计等专业队伍,巡回医疗、农业技术服务的技术推广队伍、还有律师、经纪、文博、会计等人才与机构支援乡镇。
(3)选定在有条件较好的村镇设立支农常驻机构。由市区的科研、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信息等专业部门在农村建立分院、分所等分支机构。
2、发展“大农业”,加速农村经济结构转变。
(1)农村经济向二、三、一产业结构发展,加速农村空间结构优化和集约化发展。
(2)政策上向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建设倾斜。对承担供给市区洁净水源和绿化资源的农村地区给予财政补贴,如给从化以财政补贴。严惩增加江河污水的地方企业。
(3)增加农村创业贷款投入,实施鼓励农村企业减免税收政策。
3、确立农村发展方向,科学编制农村发展规划。
(1)先确定经济社会规划,再拟定或修编空间规划,设立相应的监督、评介、支援机制。划定农田保护与禁止建设用地的边界。
(2)完善“中心城区―副城区―中心镇、小城镇”的城镇体系和“城区―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乡村”的空间布局,利用农田、水面、森林间隔城市组团。
(3)加速农村标准化建设。重视农村建设领域标准化工作。大力推动农村住房、乡村规划、污染排放处理等标准化工作,节约成本,提高质量,缩短工期。
4、继续发展都市农业,提高主要农产品保障能力。
(1)改革阻碍农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将支农力度重点投向发展都市农业,增加农产品供给,保障城市需要,以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
(2)将都市农业建设成为都市有机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具有多种功能:为市民提供新鲜农副产品、提供优质生活环境、提供休养生息、娱乐活动场所,并具有日益重要的环保功能、娱乐功能、防灾功能、景观功能等。
(3)保障财政、技术等投入。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农体制,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按财权、事权相统一原则,放权让利,分级负责,推进区(县市)、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5、加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步伐,鼓励土地市场化经营。
(1)鼓励土地优化利用。鼓励农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土地流转和集中。支持有能力的农户扩大生产,土地向农业经营大户集中。通过占补平衡,调整土地利用规划。
(2)落实农村土地政策。完善对农地征收补偿办法,提高本市农业的市场份额,增加出口比重。农村留用地要有集中发展。
(3)放宽农村土地房屋利用限制,搞活农村房地产租赁市场。准许城市居民租用农村房地产,而不能任其自由买卖。
(4)向外地发展广州特色农业。将促进菜蓝子、生猪种养等资金,用来扶持本市农业企业与外地合作,发展与市外农村合作的农业基地,带动外地经济发展。
6、发展农村房地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就业率。
(1)建设园区集中发展工商业,必须“一盘棋”规划和统一标准建设。引导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扶持农村发展的工业配套生产点,布局连锁方式的配件、装配生产厂。
(2)利用农村留用土地为大工业发展配套,建设供工人和白领居住的公寓和商品市场,提供物业管理、商业旅游服务、物流与信息等就业岗位。
(3)推广安全、防震、节能节地、生态环保的现代农民公寓式建筑。开展农村公寓设计比赛,无偿向农村供给多层或小高层农民住宅设计。引导农民不建、少建别墅式建筑。
(4)严格控制房地产价格。防止和打击炒买炒卖,囤积居奇,干扰市场正常发展行为。
7、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村合作。
(1)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扩大经营,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合作经营。以自愿、规范、效益为原则,加快农村各类经济技术、经营销售合作组织建设。
(2)规范化投资管理,争取“公司市场策划+政府技术资金支持+农村分散种养+农户初加工+工厂精加工+专业网络营销+利润合理分成=农民致富+公司发展+农村兴旺”三赢局面。
8、建设学习型农村,扩大城乡区域合作。
(1)引进新品种与创新品牌,增加高品质、好口感、销路畅的农产品生产。
(2)鼓励多种方式的农村专业化服务,发展专业化服务经营。
(3)以自愿、规范、效益为原则加快农村各类经济技术、经营销售合作组织建设.
9、强化农村基础设施
开发“五通、五化、十改、十大工程”
(1)五化:
管理法制化、
环境生态化、
居住集中化、
产业园区化、
村庄整洁化。
(2)十改:
改水(改变不良供水方式,提供饮用洁水,建立污水集中排放,卫生处理设施)
改灶(改变农家烧柴草炉灶,普及燃气、沼气等清洁能源)
改路(改农村道路不整、不畅)
改村(改变村改庄破旧、缺少公共空间现象)
改校(改造破旧学校)
改网(完善农村电网、电信网、互联网、邮政网)
改脏乱差(建立村专职环卫队、修缮破旧村落)
改不良嗜好(破除“黄、赌、毒”、封建迷信)
改治安管理不力(完善农村治安管理、安装摄像头)
改文化生活单调(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3) “十大”工程:
①基础设施支农工程―“新五通”:
在继续完成“五通”工程基础上,确立新五通工程:
公共汽车到村(城乡、镇村之间公交化,公交汽车通达全市行政村)、
轨道交通到市副中心、县市和重点中心镇、
镇与行政村通排污管网、
户户通燃气(瓶装、管道燃气)、
家家通网络(电话、电视、互联网)。
②优质教育与造就人才工程:(市区优质中小学和事业单位到农村合办分部,城乡人才交流与干部对调实践)、
③医院与卫生站升级工程、
④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工程、
⑤优质农产品基地与市场建设工程、
⑥法律、技术服务网点工程、
⑦村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
⑧垃圾集中收运处理工程、
⑨扩大农村就业工程、
⑩平安和谐社区工程。
10、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服务经济,开拓农村就业门路。建设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园区,支持农业优 良品种试验与扩大销售,推动农副产品订单式生产,发展综合性的农家乐、假日农庄、下乡养老、市民家园、科学教育基地等形式的农村服务经济。
11、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力军作用。
(1)采取讲求实效的鼓励措施,多用物资投入鼓励农民建设家园,完善激励机制。
(3)奖励农村生产经营成绩突出者。组织农户外出对口参观考察。扩大农村金融导向作用,以小额抵押贷款支持农民生产技术开发。
(4)激励农民子弟奋发读书,推行“农家优才”培养计划。
(5)因地制宜制定农村富民政策,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农业,抓住当前优质农产品短缺、紧俏的机会,发展新技术、节能型、高效益农业。
12、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切实改善民生。
(1)重视改善农村残疾人生活与生产条件;积极推动城乡青年男女交往和联姻,使市区社会事业与农村无缝对接。
(2)提高农村公共福利,将财政对农业生产补贴向技术、种苗、营销等方面倾斜,减少农民前期生产投入和后期销售服务的困难。
(3)建设农村平安和谐社区。按照集中居住社区、整治改造型、生态环保型和文化古村保护型等模式规划建设农村社区。
13、发掘历史文化资源传统,发展文化产业园区。
(1)开发农村历史上形成的物质文化,如古代建筑、泥塑、砖雕、林雕。还有许多包括传说、节庆、民谣、风俗、民间舞龙狮与歌舞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引导其中优秀团体成长为自筹资金发展的专业或半专业文艺团体,活跃城乡之间。
(2)选择有资源优势的农村建设文化创作园区,开办历史文化民俗博物馆,改造利用空心村的房屋,设立岭南文化历史文化工艺、旅游纪念品、艺术创作和生产基地。
14、完善法制,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建立和完善有关农村土地、房屋、附属物的租赁市场等管理法规。
(2)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特别是农村扶贫、助残、帮困制度。
(3)完善农村外来人口管理制度。对他们的社会保障及其子女读书就业等问题要及早注意,有利建设城乡协调社会。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联合课题组
组 长:谈锦钊(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广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副会长)
副组长:黄洪飚(广州市农业局综合调研处 处长、硕士)
成 员:
刘 华(广州市农业局综合调研处 副处长)
蔡进兵(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博士)
刘晓斌(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姚一民(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