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越秀区图书馆、广州十三行研究中心承办的广府新语系列讲座(第五讲)在越秀区图书馆4楼报告厅举行,中山大学中外关系史教授、广州大学十三行中心研究员章文钦主讲“古代广州对外交通若干史事”。
广州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其名称由来也几经演变,从先秦时期的楚庭,到秦汉时的番禺,再到唐朝时的广府。历史上,广东地区曾存在过两个地域性政权,一是秦汉时期的南越国,二是五代时期的南汉国。这两个政权都以海外贸易作为立国的经济基础,通过海外贸易积累财富。
当时,广州外贸的利润历来可观,因此成为一些贪官的生财之道。传说,广州刺史在城门走一趟便可得到三万贯铜钱。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由此可见广州外贸创造的丰厚利润。古人说,吏治关乎国家的兴旺。广州刺史吴隐之在任期间正直清廉,深得民心,他的《酌贪泉诗》至今仍被传诵。
讲到明清的广州交通,必须先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广州海域的关系,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和世界航海史的空前壮举, 广州是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中国对外交通贸易港口。广州海域为郑和下西洋必经之路, 应该是一个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章教授指出,明代茅元仪《武备志》载《郑和航海图》,共收录亚非两洲地名500个,其中广东海域部分收地名41个,“东起南澳,西到钦廉二州,南到海南岛和南海诸岛。属广州海域的有大星尖、蒲胎山、佛堂门、东姜山、翁鞋山、伶仃山、大奚山(即大屿山)、小奚山、官富寨、东莞所、南停山、九星(即九洲山)、香山所、大金、小金、鹿头高阐、北尖、上下川山、乌猪门、南海卫、广海卫等21个,占了广东海域地名的一半以上”。借助它们,我们可以勾勒出郑和途经广州海域的航线:从大星尖即大鹏所到东姜山,到南亭门,再到乌猪山,再到七洲山(即海南岛文昌县东约50公里的七洲洋)。
郑和的航行还为闽粤海域留下了一位新的“海神”,即其随员“都公”,他归途卒于广州海域的港口南亭门。当地及不远的乌猪山上不久都相继建起了都公庙。其中从青仇池石《羊城古钞》里面崔炜的故事中,可以看得出在当时已经有对外航海条件。
研究、普及海洋和海外交通史的知识非常重要。对历史的回顾实质是对历史的敬畏。章教授通过这次的讲座,把古代广州对外交通的主要航道、港口、贸易区和管理机构等逐一剖析,让读者重回古代,感受古时候广州城的繁荣,领略古代广州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