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社科网 搜索 导航

广府新语“南粤先贤”系列文化讲座之清代名儒陈澧顺利举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配合《财富》全球论坛在广州召开,bet365提款多少时间于2017年11月~2018年1月举办“世界广州筑梦未来——第四届广州学术季”。其中,广府新语“南粤先贤”系列文化讲座,邀请社科专家和文化学者,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挖掘和传承岭南文化的魅力。
   1 月14日上午,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李绪柏来到越秀区图书馆4 楼报告厅,与市民朋友们分享了南粤先贤陈澧的故事。陈澧是清代著名学者,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在李绪柏教授的讲述中,市民朋友们了解了这位在多学科都富有建树的学者的学术传奇。
    陈澧(1810-1882)清代著名学者。字兰甫、兰浦,号东塾,出生于广州木排头,世称东塾先生,广东番禺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六应会试不中。先后受聘为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于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填词、书法,无不研习,著述达120余种,著有《东塾读书记》、《汉儒通义》、《声律通考》等。
    唐宋明清,岭南文化崛起,出现了张九龄、惠能、余靖、陈白沙、湛若水、朱九江、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标志性人物群体,陈澧是其中一员,是这一历史长河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性人物。
科考场上的失意者
    陈澧祖籍江苏江宁(今南京),在他的祖父时代,一家人迁移到广东,但由于父亲的广东户籍没有办好,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后来通过捐钱买得一个知县。
    1810年,陈澧出生在广州城木排头。7岁开始到私塾读书,学习论语、唐诗等。他自幼聪敏。9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写诗作文。10岁父亲去世,始读家藏《通鉴》,“日课一卷,一年而毕”。在以后的十多年里,陈澧先后在广州的羊城书院、粤秀书院、粤华书院和学海堂等处读书。学的大多是应付科举考试的古文经典及词章训诂等著作。
    1823年,14岁的陈澧开始走上漫长的科举考试的道路。17岁考取秀才,又继续考了几次乡试,到23岁的时候中了第18名举人。此后,从24岁起,陈澧多次赴京参加会试考进士,历经19年之久,七次参加会试,始终未能考取。他曾说:“天下人才败坏,大半由于举业。”这是他对科举制度发出的沉痛声讨。
撰成《汉儒通义》七卷
    陈澧从多年科举仕途的激荡生涯中深切体会到科举制的弊害,因此,他不再徘徊于科场,决定选择著书立说和培养人才的道路。他用9年时间著述最具经学思想的《汉儒通义》。他集汉代义理之说,论证了汉学与宋学门户之见毫无依据;提出不能以训话(即汉学)和义理(即宋学)来衡量学术上的分野;主张打破门户之见,互为补充,各取所长。 
    他还考证出《后汉书》作者范晔谋反被处死是一起冤案,以丰富的史实写了《申范》一书为其平反,在史学中独树一帜。他研究了《水经注》,著《水经注西南诸水考》,纠正其在温水、浪水、若水、淹水、沫水、青衣水、叶榆水、存水等水系地理状况的说误。他考证了我国最早的历法汉代“三统历”,著《三统术详说》。
    《汉儒通义》快成书时,陈澧投入了《学思录》的著述。《学思录》略仿顾炎武《日知录》形式,但更扩展为对经、史、子、文字学等作全面和系统的考证和论述。该书每章都作史料搜集、前人议论和自己考订、阐述、论辩,均能独立成为评传、史论或学术史是陈渔学术研究的崭新开拓。

岭南文化的守护者
    陈澧的一生几乎都在广州度过,除了授任河源县训导两月多之外,没有外出任过官职。陈澧熟悉广州的人情风俗,了解广州的风云变化。这样,他的著作中对广州的论述就更具体,更生动,更实际。他在《荔湾话别图序》一文中,生动地描述了当年荔枝湾的湖光水色、亭台楼阁的优美风景:“晨出永清门,乘紫洞艇,抵荔枝湾,泊海山仙馆,入门,步长廊,坐池上之堂。” 
    陈澧对广州方言和音韵也有深入的研究,所著的《广州音说》论述广州方言的特点及其源流。他认为广州方言的音调合于隋唐韵书切语,因为“千余年来中原之人徙居广州,今之广音,实隋唐时中原之音。”他的早年著作《切韵考》,用双声、迭韵剖析了切韵法。把双声分为40类,其中清声21类,浊声19类;迭韵则以《广韵》的4声为准;还把全部汉语语音列表定位。梁启超称其为“绝作”。
    陈澧在广州执教数十年,所培养成材的学生很多,“士人出其门者,率知束身修行,成就甚众。”这些人才在社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他们留下的作品,对今天还有研究价值。其中《菊坡精舍集》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关于广州的方物、古迹、人情风俗等内容的记叙。

多才多艺多产的学者
    陈澧对天文、地理、乐律、算术、古文、骈文、诗词、篆、隶、真、行书,无不研究。25岁时,开始著书。著作《声律通考》、《琴谱律》、《箫谱》、《切韵考》、《水经注西南诸水考》、《广东舆地图》、《广州府志》、数学著作有《弧三角平视法》、《三统术详说》......据不完全统计,生平著述达120余种。
张维屏在《松轩随笔》中这样评价陈澧:“粤东二百年来,篆书当推石溪(黄子高),石溪作古,当推兰甫。” 
    当时及后世评价:
《汉书地理志水道图说》莫友芝称:“其穿贯今古,海内无匹。”
《切韵考》梁启超说:“专门研究古代切韵(孙炎至陆法言),当以吾乡先辈陈兰甫先生的《切韵考》为绝作。”
诲人不倦的教育家
    陈澧是私塾教师、学海堂学长、菊坡精舍山长。他为学海堂学长数十年,至老为菊坡精舍山长,英彦之士,多出其门。他主张自由讲学、标举“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不仅如此,陈澧也是一位严谨不苟的校勘家,补刊《皇清经解》、《广东通志》;主持学海堂刻书;主持广东书局刻书等。
    《陈澧事实十三则》:“澧凡遇古书为艺林所不可少者,辄劝人刊刻,其卷帙浩繁者,往往告之粤中大吏,筹款开雕,而竭力为校订……凡手所校刻之书,以万卷计。”
陈澧与东塾学派
    东塾学派是清代著名学者陈澧所创立的学派。陈澧,号东塾,此学派因其号而名。陈澧担任广州学海堂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从学者甚众。在学术、教育、刻书三方面,东塾学派具有重要的贡献,是清代广东朴学的结晶体。从教育方面来说,陈澧及其弟子大多以教育为业,是晚清广东教育界的主力。 
    同治、光绪间,广州除学海堂外,又先后创建了菊坡精舍和广雅书院,均秉承学海堂教育宗旨。广州同时拥有学海堂、菊坡精舍和广雅书院三大著名的“新式研究型书院”,雄踞全国教育前列,其意义自不言而喻。
    早在19世纪80年代,张之洞即有“庶几从此东塾学派流衍中原”之说。徐世昌《清儒学案》评东塾学派曰:“自阮文达治粤,提倡学术,人材蔚兴。东塾后起,尤为大师,兼以郑君、朱子为宗主,通汉宋之邮,意在补偏敝,不为无益无用之学,其宗旨特为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