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上午,羊城学堂邀请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张昱教授,为市民们解读广州开放型经济构建的历史与现实。
在两个小时讲座中,张昱教授梳理了广州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通商口岸城市形成的自然与人文因素,总结了广州开放型经济的特色和形成原因;分析了广州开放型经济建设的现实任务,包括广州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下的城市定位,“十三五”规划中关于三大战略枢纽的目标内容、实现路径,广州的城市功能提升,广州建设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愿景、可能性与重点任务,广州如何发挥自贸区优势等。
张昱教授介绍说,在秦朝时期,广州以“番禺”、“南海”之称成市,这是广州成为国际商贸城市的起源,其间广州依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盛极一时,直至清朝时期成为了全球顶级的商贸中心城市之一。但到了近代,因为鸦片战争以及《南京条约》的签署,广州丧失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权,商贸中心地位逐步被上海取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又重新作为国际商贸中心出现复兴。1984年,被确定为沿海开放城市。1988年被确定为综合改革试验区,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后投资领域开放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广州逐渐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商业城市和经济开放窗口。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开放政策全面深入展开,广州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唯一性地位受到了挑战。
如今,在国家开放性经济新格局下,广州国际商贸中心建设有了新的起点,也面临着新的目标和任务:一是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新格局。要充分融入“一带一路”,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及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节点功能。二是探索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以开放型体制平台为突破,带动全市营商监管改革,实现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三是形成新的核心竞争优势。从政策洼地到制度环境建设;建设三大战略枢纽,通过加强城市网络联系弥补地缘优势的弱化;构建产业链高势能。四是构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强化科技、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聚集力;强化枢纽功能;增强国际话语能力。因此,广州必须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和机制,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以扩大开放程度,增添发展新动力和新空间。张教授认为,广州开放型经济体制平台建设的重点,应该是以打造南部(南沙)、东部(黄埔)和北部(机场)三方辐射建立的网络枢纽为路径,拓展国际、国内的开放空间,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自贸试验区的建设。广州开放型经济体制平台的建设重点:南部(南沙区):定位粤港澳深度合作体制创新区,打造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国际航运、贸易、金融中心;东部(黄埔区):定位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北部(白云国际机场):定位国际航空产业集聚区及航空服务中心,打造知识经济与跨境电商基地(空运)、争取增设自贸区空港经济片区。
张教授指出,资源配置中心的内涵与特征是:交通运输和信息中心、经济活动的管理控制中心、产业发展中心、高端要素聚集中心、文化活动与交流中心。其中,至关重要的要素就是交通、产业、空间综合布局。基于这样的内涵,资源性产业的首要特征就是要降低成本,实现的方法是大规模运输。而当前广州面临的困境就是,港口和机场以主城区为中心,成南北对称布局,城市发展的重点方向“左右为难”。要摆脱这样的困境就要南部以港口为导向,北部以航空为导向,中部以轨道交通为导向,实现三大战略枢纽的快捷、高密度连接。
此外,张教授认为,广州如果要实现国际商贸中心功能,电子商务功能升级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广州市商务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就规定跨境电商的发展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比2015年翻一番,达到3万亿元。
广州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张教授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包括珠三角9个城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它们有着不同行政区划、文化心理,更有着不同的经济、金融体制。大湾区的形成,要基于城市间强大的产业、交通、市场、信息、人才网络,共同形成强大的“湾区”经济。
张教授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前景不会是只有一个核心或龙头的单中心都市圈,而是一个多圈多中心的大都市区,或大都市延绵带。广州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还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弱化行政边界概念,增强与外部的广泛网络联系;2.弱化权力中心概念,增强对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和参与;3.资源配置去单向集中,强化城市网络的枢纽节点功能;4.充分融入大湾区城市群网络,服务于区域整体实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
最后,张昱教授以一段充满自信和希望的话结束了演讲:“广州开放型经济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深信,广州开放型经济会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大,也会加快广州经济国际化的步伐。”